人防知识
人防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防知识 > 防灾减灾

泥石流灾害

更新时间::2015-11-12点击次数:1446次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壑中的一种包含泥、砂、碎石块的特殊洪流,属于世界大自然灾害之一。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来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壑中的一种包含泥、砂、碎石块的特殊洪流,属于世界大自然灾害之一。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来势凶猛,破坏力强,成灾率高的特点。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界造成的灾难和破坏,包括人和动物的伤亡,生态环境的毁灭,房屋及工程建筑、公共设施的毁坏,对自然景观、植被、气候的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影响都是很大的。

  泥石流,是在山涧沟壑而且又往往是在暴雨时所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常与洪水相伴,所以在过去的历史中的记载大多是归在水灾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泥石流进行了现场观测、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从而对泥石流的实态才渐渐搞清楚了,泥石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中国的泥石流研究也是从这个时段起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泥石流灾害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环太平洋的山地等均为较严重的地区。据资料显示,俄罗斯有泥石流发生地6万多处,捷克9000多处,日本有6300多处,奥地利有4200多处,中国也高达6万多处。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泥石流分布十分广泛。西部为高山冰川泥石流,东部为低山丘陵泥石流。全国771个县、市经常发生泥石流,其中云南、四川、甘肃、西藏、陕西、青海、新疆、河北、北京、辽宁、江西等省市的一些山区是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

  人们为了区分洪水与泥石流,给了泥石流三个定量指标:一是当洪水中泥沙、石块的体积超过30%时;二是容量每立方米超过1.4吨时;三是每立方米含砂量超过600千克时。定量指标只要达到或超过这三项指标,就可定义为泥石流,反之低于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则不能成为泥石流,而叫做洪水。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陡峭的地形;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三是沟壑中要有丰富的松散堆积物。其发生机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积物由于暴雨而饱和,进而在其表面产生水流,堆积物失去力学的稳定性而开始滑动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块在其运动过程中,破坏了结构,而又有水的供给,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育过程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冰川的消融,冰体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蚀加剧;与季风在一个地区的盘踞时间长短有关;与一个地区的植被兴衰有关。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中国白水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林茂竹秀,幽旷绝尘,白水清澈,没有记载有危机人民生活的泥石流,属泥石流不甚发育地区,而今白水江中游自石积坝至玉垒关一带的河谷地带,已无天然林木,无力成林,成为泥石流频繁发生的重灾区。泥石流还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强弱、地势起伏和岩石软硬有关。

  泥石流灾害对策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各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都有因地制宜的对策。这些对策大体可分为:由防砂堤建筑物形成的硬件对策,和根据危险范围及危险度预测而采取的土地利用、避难、预警等软件对策。硬件对策的基本思路是要防止泥石的流出或者减轻流出的土石量,例如建造组合钢管式的透过性防砂坝等。这就像在泥石流易发区安置了一个巨大的筛子,使活动的石砂像普通水一样,从孔隙间流出来,防止防砂坝填满沙砾而失去功能。

  要使地球上众多的泥石流的活动区域都达到安全要求,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不但可以预报和治理泥石流,还可以利用泥石流淤泥造就阡陌田地,工程治理中还可因势利导地将泥石流灾害区改建成风格独特的旅游胜地。